人所共知,在中國人必定視為智慧的化身的諸葛亮,也曾為在自己的著作《心書》記載著選賢與能而訂下七種測試方式,後人稱為「孔明七條」。以這七條內容觀察對方是否真正人才,抑或只懂口舌便給。
第一,「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意」,先是直接盤問對方對事非黑白的判斷,觀其能否在大是大非前有一個清晰的目標與判斷。
第二,「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」,以尖銳的問題與之辯論,觀察其應對能力,是否擁有邏輯去應對複雜多變之問題;抑或只不過是高分低能的書呆子。
第三,「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」,問對方一些專業知識的題問,觀其是否有真才實學,從而看出他的個人識見。
第四,「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」,老實地向他說明將會遇到的各種風險與危機,看他是否有接受問題並解決問題之決心與勇氣,還是只是懦夫一名。
第五,「醉之以酒而觀其性」,這有點複雜,字面是指灌醉對方後會否酒後失言。亦即是話,給他一些利益等會使鬆懈的迷藥,以測驗對方是否真心,或是露出本性。
第六,「臨之而利而觀其廉」,又是一種測試人性真面目,真正給對方一些小恩小惠,觀其此人是否得了利益後即見利忘義,出賣身邊任何人或情報消息,看最後要宏願還是要黃金。
第七,亦即最後一條,「期之以事而觀其信」,人無信則不立,正式委派工作予對方,付託重大事務看他能否履行承諾,如期進行。
這七條,就是做大事的最根本元素:有志向、應變力、識見、決心勇氣、表裏如一、廉潔以及守信。說回歷史上,孔明所找的多是人才:姜維為復興蜀漢,與司馬一族戰至一兵一卒仍未退縮;指定繼承者之一的蔣琬因採取閉關息民政策,國力大增;另一指定繼承者的費禕在任期間,在政治上也得以維持穩定清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