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
彭城之戰與毛澤東
在楚漢相爭時期,有一幾乎將漢劉殲滅的戰事,為彭城之戰。當時,項羽進兵齊地叛將,可惜戰事膠著無法分身,劉邦見機不可失伺機出兵,集合漢軍與五諸侯兵共五十六萬人攻佔楚國國都,並在攻陷後將該地洗劫一空,盡收項羽宮中貨寶美婦,整日飲酒高會,疏於戒備。
項羽聞彭城失陷,大驚,命諸將繼續攻齊,自率3萬精銳騎兵急馳還救彭城。然而劉邦卻認為攻齊的楚軍過於分散,由集合到南返至少需要二十日,繼續滿足於已得勝利而無視對手。終不敵楚軍的閃電突襲,僅於兩天就大破漢軍,漢軍被楚軍緊圍三重,壓迫於谷、泗、睢水地區,全線崩潰;逃亡間更自相踐踏,死去十餘萬人。
彭城一戰可謂劉邦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,事後其父及妻子呂雉都被楚軍俘獲,眾諸侯也紛紛背漢向楚。項羽在這一戰中,充分表現了他英勇果敢、雄才大略的軍事指揮才能,造就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。
本來楚軍收復彭城後,如果楚軍繼續追擊,倉遑而逃的漢軍定必潰敗,劉漢政權必將覆滅。然因漢軍攻陷彭城後,將該地洗劫一空,民眾已無糧為繼,奄奄待斃。項羽就面臨兩種重要決擇:用軍糧賑濟災民,放棄追擊;或不顧民眾,繼續追擊殘敵。不過在與其重臣范增商議後決定拿出軍糧賑災,暫緩追擊,間接給予劉邦重整旗鼓的機會。直到最後項羽兵敗自刎,楚國滅亡。
對此,毛澤東在1949年4月,共軍佔領南京後,曾寫下「宜將剩勇追窮寇,不可沽名學霸王」的著名詩句,認為項羽不應為了水深火熱的百姓而錯失良機,警告解放軍應為取得政權這個最終目的而有所取捨,將解放戰爭進行到底。從中可見表明最愛閱讀明史的毛澤東,在處事時表現出為達目的妄顧他人的狠心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